無論曝日暴雨,還是清晨夕陽,身處集市的一個小書屋中時常會出現一個中學生站在書架前,雙手捧著一本翻開的書,貪婪快速的翻閱。這種感覺,既滿懷喜悅又忐忑不安,因為這是在“竊讀”。
那是十幾年前的一個鏡頭。那個中學生就是十幾年前的我,那個小書屋是靠近農貿市場東北角、接近嘉陵江邊的一家陳舊的租書書屋。斑駁綠漆的木板門面、八九平方米的商鋪,加上各類書籍及學生輔導用書也不足一千本的小店面,成了我中學時代的精神樂園。
中學時期,學校學習節奏緊,課外讀物也有限,回到家里也沒有多少課外書,于是小鎮上這所小書屋就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倘若在寒暑假,剛考完試,我就會在放假當天下午租一本厚書藏回家,然后整天在自己的臥室翻看。這些書會被父母稱作與功課無關的“閑書”,不能讓他們看見。時常為了急于知道主人公的命運結局,就廢寢忘食般把自己關在屋子看,或者點燭夜讀,甚至端著飯回臥室也不忘看書。有時眼睛看酸了,揉揉眼睛,打著哈欠繼續看。直到一口氣讀完,騎著自行車溜出門還書那一刻,自己輕松了,但腦海都還回味著故事情節,感慨主人公的結局。
其實,去小書屋“竊讀”,更多的時候是放學后,或者周末時分。利用短暫的時間,提防著書店年近60歲的老板極不滿意的情緒,接著上次的章節接著看。有時也會遇到昨天正看到興頭的“孤本”,在第二天卻被人買走,再也看不到后面的情節的憾事。這在里,我看過《童年》《呼嘯山莊》《駱駝祥子》《圍城》《林家鋪子》《茶館》……還看完了《魯迅小說全集》以及金庸的武俠小說。看似閑書,其實我中學期間最喜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尤其是里面出現的詩詞曲賦、中醫飲食文化及俠義情懷,有時我還用小紙張摘抄下武俠小說中出現的詩詞,現在我都還能背下《滿江紅》《九張機》《雁秋詞》《山坡羊》等詞曲。
作為一個以謀利為目的租書屋,書店老板自然會不甚滿意“竊讀”者,頗有微詞。可由于我的每學期的學習資料都在他那買,加上寒暑假期間時常在他那里租書,久而久之他也能克制不滿情緒。漸漸的,高中功課繁重、學習任務緊,加上升學壓力大,去小書屋“竊讀”的時候越來越少了,也不用在乎老板那張怒視相迎、極不耐煩的表情了。一直以為,只有我用這種方式讀課外書,未曾想到咸陽同學張鋒在高三復讀時給我說,他的文學知識也是長期在一家書店積累的。不過咸陽那邊書店老板挺寬容的,他沒有“竊讀”的窘迫。
人生難得遇一知己。在與張鋒短短相識的一周時間,他和我探討了許多文學知識,給我講述咸陽人關于武則天立無字碑的種種傳說軼事,告訴我作為讀書人要有的矜持和傲骨,還和我戲說了“人生四大喜事”到“四大悲事”的轉換,課間默寫過唐寅的《桃花庵》……短短一周后,他又被西鐵職院補錄上了,就徑直去西安上大學。回顧和他坐同桌期間,雖然飽受他二手煙的“侵害”,但他身上的很多文學素養、知識都是我當時不具備的,我也有幸從他那里學到了很多文學知識。后來,在大學期間我和他禮貌性的聊過幾次,畢業后他去了上海鐵路段工作,慢慢的他QQ號注銷了、之前的手機號也停用。至此,竟永遠失去了聯系。事隔多年,偶爾想起他,時常感慨他文學知識的廣博,感恩以文會友時他文學知識饋贈。也不知在這十年中,他的文學修為又提升了多少。
上了大學后,圖書館是我常去的場所。喜歡讀書的習慣依然不改,即便去超市,我也喜歡在書架前翻閱圖書,不用在乎身邊熙熙攘攘還是冷冷清清。有時一讀就是四五個小時,往往下午進超市,出來時天已黑,甚至關門時才倉皇立刻。在這里讀書,不再擔心小鎮租書屋老板的不滿,可以完全靜下心,將書中的知識與自己的經歷、感受及零散的人生經驗進行驗證,在讀書中分清世間真偽,修正人生坐標,加深理解和感悟,確實是人生一大收獲。
再回首,恍如隔世。當我再一次走向小鎮農貿市場東北角、接近嘉陵江邊的那家陳舊的租書書屋時,書店老板已彎腰駝背顯頹廢,店里圖書越來越少,文學類書籍早已不再更新,破舊不堪。書架上基本上都是一些泛黃的歷書、對聯,甚至還有《麻衣相法》《奇門遁甲》《周易梅花數》等一般人看不懂的相面之學、五行之道的盜版書籍。店里顧客很少,再也沒有誰前來竊讀了。而我,雖然現在可以在網上買書,也可以讀電子書,但隨年齡的增長、內心的焦躁,卻很難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即使每天在微信上閱讀碎片化的知識,卻再也找不回當年“竊讀”一整部書后精神滿足、內心充實的感覺。
人學始知道,不學亦徒然。在知識殿堂和閱讀田壟之間,腳踏泥濘,俯首躬行,不得不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是理想。只有守在悉心耕耘的土地上,才能在驀然回首中靜待收獲的時節。(動力能源中心機關團支部 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