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沒有三尺講臺,卻有一批特殊的“教師”;這里沒有朗朗誦讀聲,但有著火龍騰飛的嘶吼.......走進漢鋼公司軋鋼廠軋機裝配作業區,機床為講臺、零件為教材,在火花飛濺中師傅傾囊相授、徒弟沉心研學,一段段承載著友情和師生情的佳話,書寫出新時代漢鋼人的匠心故事。
磨工革命,從“毫米世界”到“跨界融合”的突破
“作為機加工,我們不僅要掌握各類磨床操作,更要精通輥環車床編程、測量技術和工藝設計等硬功夫。”軋鋼廠機加工磨床區域,雷興正帶著徒弟肖勉勉進行著一場“精度革命”。
為將徒弟培養成復合型技能人才,雷興傾其所有,基于自身對機加磨削和數控輥環車床的掌握,他獨創“三維進階訓練法”,以提升徒弟解決產線難題的能力。
去年在加工預精軋輥環時,面對線材易變形、精度要求高的挑戰,雷興打破傳統工藝局限,帶領著徒弟肖勉勉直面難題,創新提出“粗車—時效處理—半精磨—精車—終磨”的五步加工法,通過車磨工藝的完美銜接,使產品平面度達到0.05mm,遠超工藝要求。而更令人振奮的是,此過程中,在雷興的精心指導下,肖勉勉自主開發出一套磨削參數智能選擇系統,將不同材質工件的加工參數標準化,使新人培訓周期縮短60%。
“師傅不僅教我技藝,更教會我打破工種界限的勇氣。現在遇到加工難題,我會主動思考如何整合不同工種的優勢來創新解決方案。”如今,肖勉勉已成長為能同時操作3種設備、獨立編制工藝文件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他對師傅雷興感激溢于言表。
線切割智慧融合,從“單一操作”到“數字智造”的蛻變
在線切割加工區,線切割工陳瑤正帶領徒弟進行一場“數字化革命”。這位榮獲第七屆陜西省國有企業職工技能大賽“絕技絕活展示”優秀獎獲得者深知,現代工匠必須既懂操作又會編程,既能維修還可創新。他為每個徒弟制定“智慧工匠成長地圖”,要求必須掌握三維建模、數控編程、設備維護三項核心技能。
在加工軋線改造項目核心部件時,傳統線切割工藝無法滿足特殊材料的加工要求。陳瑤經過多方思考和參閱,首創“多參數自適應切割工藝”,通過實時調節電壓、絲速和冷卻參數,解決了高溫合金切割難題。值得一提的是,徒弟金容麗運用跨崗所學,將月牙銑工中的夾具設計理念引入線切割,開發出“萬能組合夾具系統”,使設備準備時間減少70%。
“真正的匠人要學會用數字思維解決工藝難題。”陳瑤說,“現在我的徒弟們都能獨立完成從圖紙分析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工作,這是傳統師徒模式難以實現的突破。”
車工復合創新,從“單一車削”到“完整解決方案”的跨越
在車工區,車工“武狀元”陳起正在實踐一場“工藝革命”。他推行的“1+X”培養模式要求徒弟在精通車工基礎上,必須掌握至少兩個輔助工種,并具備工藝創新、質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綜合能力。陳起常說:“新時代車工不能只會車螺絲,要成為完整加工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在加工高線軋機拉桿時,傳統工藝需要經過車削、磨削、熱處理等7道工序,精度難以保證。陳起帶領徒弟經過三天的攻關,首創“車磨復合一次成型工藝”,通過改進刀具角度、優化切削參數、創新裝夾方式,實現了一次裝夾完成全部加工,使產品精度提高2個等級,生產效率提升3倍。
更令人驚喜的是,趙小波在師傅指導下,開發出“智能工藝決策系統”,將師傅的經驗數據化、標準化。系統可根據工件材料、形狀、精度要求,自動生成最優加工方案,使高端零件的試制周期縮短80%。如今,陳起帶的3個徒弟都已成長為能獨立承擔零部件全流程加工任務的復合型人才。
“師傅教會我的不僅是車床操作,”趙小波說,“更是如何用系統思維解決復雜工藝問題。現在我能從材料特性、設備能力、工藝路線等多個維度思考加工方案,這種能力比單一技能更重要。”
這些機加工師徒用實踐詮釋了“一專多能”的深刻內涵。他們不僅傳承技藝,更創新方法;不僅突破技能邊界,更重塑工匠精神。讓我們向這些推動漢鋼公司轉型升級的匠心引路人致敬!正是他們的無私傳授和開拓創新,讓新時代產業工人在轉型發展中破繭成蝶,為企業“智造”注入不竭動力。(軋鋼廠 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