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公司的統一組織與安排下,我來到了中國革命圣地延安接受紅色教育的洗禮。從陜南漢中到陜北延安,在候車之余,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腦海中那頭裹羊白毛巾的老漢、神秘的窯洞、高亢的信天游不斷浮現,顯得等待的時間越發久遠了。下午入住下榻的酒店之后,當“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與厚重的黃土高坡呈現在眼前時,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氣息。 5月
次日一早,我們學習團一行舉行了開班儀式,延安干部培訓學院李世明教授,為我們講述了“黨中央在延安輝煌十三年”,生動風趣的闡述了紅軍為什么來延安,在延安干了些啥,以及延安精神是什么,為接下來我們現場參觀革命舊址,實景學習、體驗根據地的“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從靈魂深處打牢了基礎,也開啟了思想的閘門。
當邁步踏入王家坪、棗園、楊家嶺這些革命舊址,看到偉人們曾經生活、辦公的窯洞,思想亦是久久不能平靜,內心不斷的在反復拷問自己,就是在這樣狹小陰暗、簡陋的窯洞里,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定基石。就是在這窯洞的小油燈下,十三個春秋,毛澤東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一系列光輝著作,使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并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就是在這黃土高坡,自然條件艱苦、物資匱乏,卻吸引著全國20余萬有志青年,懷揣夢想,沖破重重阻礙,毅然決然的踏入圣地,投入革命事業,與廣大軍民一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
延水悠悠,千年不斷。延安的這十三年,孕育出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如今,依然在迸發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像一座燈塔,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看清了方向,找到了改造我們思想的工具與方法。試問我們,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辦公有電腦、出行有汽車,這么好的生活辦公條件,有何理由,有何顏面不去繼承與發揚延安精神?在棗園革命舊址里,面對偉人的銅像,我便告訴自己,延安精神是我們此行所取的真經,我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體會,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和弘揚延安精神,這樣余生才會活得有意義,活得出彩。而著眼當下,面對企業的追趕超越目標,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是我們行動的指南,我定將立足崗位、創新實干,為完成部門的各項經營指標,恪盡職守,積極作為,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物流中心 張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