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在草窩里發現了一窩母雞丟的蛋,足足有十三個,高興地打來視頻告訴我們這個好消息。攝像頭對準那窩土雞蛋,只見蓬松的圓形草窩里壘著一圈雞蛋,雞蛋被掩蓋在荒草中,不留神就難以發現,這樣熟悉的場景讓我想起了以前的時光。
在農村常常能見到悠閑地刨著土,尋覓蟲子、種子的母雞,有羽毛顏色狀似蘆花的蘆花雞,有羽毛紅中帶褐的褐蛋雞,羽毛潔白如雪的白毛雞,還有雙腿烏黑的烏雞。它們同農人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吃完糧食就溜達出家門,到田間野地里去找草籽和昆蟲吃,晚上日落西山才回到雞圈里休息。每天在鄉間閑逛,天生天養,好不自在,好不得意。老家里,母親也養了許多母雞,母雞不像公雞,養公雞逢年過節可以宰殺做一道大菜,母雞的作用則主要是下蛋。每年春暖時,有賣雛雞的小攤販騎著自行車,車后座上挑著兩個大竹筐,竹筐里擠擠挨挨的是毛茸茸的小雞仔。母親的第一群小母雞兒就是這么來的。
經過一個春天的精心喂養,如兒童拳頭大小的小雞仔已經退去了絨毛,長成二半大,身上開始長出麻黃色的羽毛。夏天無論是田野還是荒地,昆蟲豐富,草籽也多,母雞每天一出圈門就直奔廣闊天地,在外頭一逛就是一整天。走在路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一群母雞低頭不停地刨土,短而尖的喙不停地鉆進泥土中找食吃。等到母雞長大了就開始下蛋。心細的母親往往要用軟和的麥秸稈或是稻草給母雞們做窩,下蛋時,它們就一本正經地蹲在窩里,短則十幾分鐘,長則幾十分鐘才能下出蛋來。母親在雞圈下蛋是常態,有時不知什么原因要把蛋下在外頭,似乎有意要把蛋藏起來。
在野外,或許它們覺得某處草比較軟,比較隱蔽就要把蛋丟在哪里,并且形成習慣,每每下蛋時都要到那隱蔽的地點。這些蛋運氣好的能在不經意間找到,不然就一直丟在荒野,或是被黃鼠狼、老鼠吃了,或是被日頭曬壞了,成了永遠的秘密。有一年,有只母雞總不下蛋,母親就悄悄觀察,最后發現那只母雞竟在野外孵出了一窩小雞仔,把母親歡喜的不行。
往年,這些雞蛋母親要拿到集市上賣錢來補貼家用,后來這些雞蛋成了在城里生活的兒女們的“營養品”,母親和父親舍不得吃,總要存下來,等到存了一籃子就給我們送來。土雞蛋,情牽故鄉,盛滿愛意,讓人懷念。(計量檢驗中心 侯代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