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它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據史書記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在憂國憂民之際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劃龍舟、吃粽子,以此表達對他的懷念和敬仰,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而我的家鄉漢中市寧強縣,每年端午節前夕,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彌漫著粽子的清香。粽子,這個由糯米和各種餡料包裹而成的美食。它寓意著團圓和美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小時候,每逢端午節來臨之際,母親便早早張羅著收集包粽子所需的材料,糯米、箬葉、棉線以及各種餡料。母親總是說:“包粽子時要一起動手,意味著一家人齊心協力。”那時雖小,不懂其中的寓意,但也很配合,學著母親的樣子,取出兩片箬葉搭在一起折疊,卷成圓錐模樣,圓錐體里四周放糯米中間放上餡料,將箬葉蓋住糯米后,再用棉線捆綁結實,每次到這個環節,我都會讓父親代勞。包好的大粽子放進煮開的大鐵鍋,掀開鍋蓋的那一刻香氣四溢,母親總會從中挑上幾個品相好的讓我給左鄰右舍送去,當然每次回來的時候也會收到來自熱情的鄰居不同口味的粽子,這種相互贈與、傳遞安康的濃濃的情誼,讓多年后離開家鄉的我很是懷念。
家鄉端午節還有一項最具南方特色的民俗活動—賽龍舟。三千里漢江源頭美麗寧強的玉帶河畔,鼓聲陣陣,彩旗招展,羌歌飛舞。各個代表隊的選手聚集在一起,神采飛揚、威風凜凜站在各自隊的龍舟上。待一聲令下,水面碧波蕩漾,你追我趕,一條條龍舟像箭一樣的飛速前進,龍舟隊員們齊心協力,奮力劃槳,人山人海的岸邊,加油聲此起彼伏,大人此刻也像小孩一樣激動,一個個喊得聲嘶力竭、手舞足蹈,恨不得自己上舟拉上一把,“加油、加油、加油……”場面甚是熱鬧。展現著中華民族團結協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也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家鄉端午節還有著掛艾葉、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習俗。老人們會用紅、黃、藍、黑、白等色的線擰在一起,給家里的孩子制作“花花繩”,也會縫制各式各樣的,裝著艾葉、薄荷、陳皮等香料的香包綁在手腕上、戴在身上。并囑咐孩子,五彩繩和香包不能提前取,要到端午過后的第一個下雨天才能取掉,寓意所有的壞運氣都隨著雨水沖走、祛災祛難。又是一年粽溢飄香,我學著母親的手法給女兒編織了一條花花繩,手法很生疏,女兒卻也歡喜的戴在手腕上。
“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告訴她端午節要回去和她一起包粽子,電話里都感受到了母親的喜悅。時間總是過得讓人猝不及防,上次回家,還是過春節,這一晃都半年了。趁著這個佳節,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家人陪伴左右的幸福、去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那優秀的傳統文化。(設備管理中心 唐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