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68热无码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久久久,天天操西瓜网女人的逼逼,夜精品a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白浆,大jj视频在线观看网站,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的漫画,国产精品 高清 尿 小便 嘘嘘

一個與共和國同歲人的奮斗史
發布日期:2024-09-29    作者:王利紅    
0

七十五載風雨兼程,七十五年滄桑巨變,今年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父親作為一名與共和國同齡人的普通人見證了新中國七十五年山河巨變、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饑餓陪伴整個童年

父親出生于1949年冬天,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廣大農村地區一片荒涼、家中一貧如洗。奶奶一生養育了三兒一女,父親在家排行老四,父親的出生為這個家庭帶來了短暫的歡樂。從此以后,家里就需要多一張嘴吃飯,讓原本吃不上飯的家庭更是蒙上了一層陰影。

父親姊妹四人中,算是有文化的要數二爸了。二爸是1928年生人,屬龍,取名為王龍順。二爸是當年我們村中唯一一個在縣城上初中的學生。由于家中離縣城學校約有十五公里的距離,二爸每周日下午背著糧食、干糧從村口坐船到河對面步行到縣城去上學。約1942年解放前夕,當時各村要完成征兵指標,二爸在去學校的路上被村里的保長拉去當兵了。當時爺爺通過找中間人打聽,二爸被關在縣城邊上的武裝部,如果要放人,需要家里給上繳500斤糧食。當時家里幾個孩子整天吃的紅著、細糠,那里能籌來500斤糧食。就這樣,二爸被關在縣城武裝部半個月后,直接被運到漢中坐上飛機送往前線,從此今生杳無音訊,因為家庭貧窮留下了終生遺憾。

父親當時小小年紀便跟著大爸一天上山砍柴、放牛。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當時村里就沒有學校,把集體關牛的牛棚經過簡單改造便成了臨時教室。父親念書到小學畢業,因家里缺勞力,便早早輟學回家務農。

勤勞陪伴著整個中年

建造房屋。當代大部分十幾歲的孩子還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年幼的父親早已經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當時一家七口還擠在一間半的土坯房中時,需要給父親蓋三間房子是當時的頭等大事。十幾歲的父親跟著大伯去翻了好幾座山的地方伐木頭,靠著肩膀一棵一棵扛回到家里;父親和村里的泥工學著自己做土坯泥瓦,然后裝在村里的自建窯中燒制成青瓦。三間房子從修造地基到全部蓋起來,整整花了兩年多時間。

大集體時代掙工分。大集體時代,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老少每天都要去干活掙工分。當時交通不發達,但村口的漢江貨船絡繹不絕,男勞力充當纖夫每天從下游往上游拉船掙工分;當時為了支援陽安鐵路建設,父親從家里自帶鍋灶、糧食,整整一年時間駐扎在鐵路建設工地上掙工分。

包產到戶后多種糧食。我前些年曾經看到過村里分田分地的憑證,我們村真正包產到戶大約是七十年代末期。當時我們已是一個八口之家的大家庭,自我懂事起,記每天早上都是紅著包谷稀飯,晚上是漿水面。當時家里一年四季都是用一個大水缸泡著滿滿的漿水菜,除了過年時間能吃上幾天大肉,其余時間內都是吃不上一頓葷菜。記得那時分的田地離家都比較遠,不是上山就是翻坡。夏天稻田灌溉期間,為了自家稻田抗旱保苗,父親坐到田埂上整個通宵盯著灌溉;夏天小麥收割期間,為了能在雨季到來之前把麥子顆粒歸倉,父親帶著子女在晚上月亮下搶收小麥地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拼命掙錢養育子女。由于我們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家庭,在初步解決了挨饑受餓的問題后,隨著孩子上學了,花銷就越來越大了。當時一年產的糧食只夠家里吃,根本就沒有可變賣的糧食。當地有個集市三天逢一次集,父親是那個集市賣柴的常客,逢集當天早上去山上砍上兩捆柴火,回到家里剛好趕上吃早飯,匆匆忙忙吃完早飯后又挑著柴火去趕集賣柴火,賣完柴火不舍著在街上吃碗面皮又急著回到家里干農活;為了家里能多掙點錢,家里開始養牛、養豬。打我記事起,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喂豬,每天上午、下午都要把牛趕到山上去放牛。在我的記憶中,父親除了大年初一當天能歇息上一天,其余一年三百六十四天都在干活,每天都有又干不完的農活。

召開家庭會議商協購買家電事宜。我記得八十年代初期,我們村里才有了照明,真正結束了煤油燈時代。當時整個村子里只有一臺14寸黃河牌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我們一群小孩子自帶板凳早早的去坐在鄰居家院子中等待開機看電視。冬天的一個晚上,全家人圍在火堆旁開會商量著是先買一輛自行車還是先買一臺電視機呢?因為家里僅有不到一千元的積蓄,只能滿足購買一件大家電。最終決定購買一輛鳳凰牌加重自行車,當時也成為村里為數不多擁有自行車的家庭。

改革開放后加入打工潮流。為了讓家庭擺脫貧困的局面,二十一世紀初期,已五十多歲的父親涌入了南下打工的潮流,先后在西安、福建等地打工。父親為人老實,干活肯出力,每到一處都受到老板的喜愛,憑著自己省吃儉用存下來錢為了更好地改善家里條件。此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條件也變得好多了,村里的公路通了,家里也淘汰了自行車,換成了嶄新的摩托車。

晚年趕上了國家好政策

作為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一代40后,也享受到了國家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的紅利。從2003年的農村合作醫療到2006年免征農業稅再到2009年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這些好政策的出臺,讓這一代奮斗了一輩子的40后在暮年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每次在閑聊當中,父親總會對人說:“現在的國家政策太好了,這放在前些年代是想也不敢想的”。他經常會叮囑子女們一定要好好工作,多為國家做一些貢獻。

隨著引漢濟渭工程竣工投產,我們這個沿著漢江邊居住了幾百年的小村莊整體移民到縣城周邊的平川地帶,再也不用過著出門就是不是上山就是下山的困境。原來村子里清一色的土坯房已不復存在了,鄉親們都住上了移民新村的新樓房,通村公路,水泥路都通到家門口,不少家里也購置了小汽車,好日子正在等著大家。(內保服務中心王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