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煉鋼廠黨委組織科級管理人員對《庖丁解牛》一文進行重溫學習,此文出自《莊子·養生篇》,原本是講說養生的道理,重溫誦讀,感受頗深。
“庖丁解牛”不但技藝精湛,蘊藏著“工匠精神”。庖丁可翻譯為丁廚子或者屠夫,《庖丁解牛》講述的就是一名丁廚子運用其優美、高超的技術,在文惠君面前解牛的故事,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客觀規律之后,做事便可得心應手。從表觀上著眼于庖丁嫻熟的技藝,高超的本領,實則詮釋的事古代與現代工匠精神的一脈相承。
庖丁解牛的功夫來源于熟練即便是工匠之技,技藝的 沉積便是工齡,解牛之前是多練,多練之后便是熟練。庖丁把解牛的技藝練得如此之高超,并不是為了再解牛時抬高工時價錢,而是享受解牛和技術升華的過程,實現解牛技術精益求精。庖丁正是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之一,注重不斷探索和創新,將自己的思維通過高超的技術表達出來,那便是工匠精神的出發點。
“庖丁解牛”揭示了王者歸來的自處之道。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刀法嫻熟,發出的響聲合乎音律,文惠君驚訝于他的技術竟然如此高超,這則寓言故事說明,對于一名成功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庖丁開始解牛時,目有全牛,不懂規律;三年之后,目無全牛,懂得規律;方今之時,游刃有余,應用規律。只有經歷“不懂規律-懂得規律-應用規律”這三個階段,才能步入王者之道。
目有全牛,不懂規律即做事一定要了解事物的內在規律,即使很成功也要按規律辦事。皰丁順著自然的紋理去解剖筋骨盤結的牛,指出世事的復雜,只要能順乎事物的自然規律去做,乃可迎刃而解。這說明了處世之道:勿強行,勿妄為,否則往往會使成功得而復失。
目無全牛,懂得規律即對事物內在的規律即便是成竹在胸,事業達到了一個高度,但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皰丁解牛,雖然“游刃有余”,但是每次解完牛,隨即把刀揩干凈收藏起來,這種心里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便是自處之道。
游刃有余,應用規律即辦事一定要避開鋒芒,要以己之利攻彼之弊,須養精蓄銳。成功永遠沒有止境,最后立于不敗之地才是真正的王者。庖丁解了十九年牛,做到游刃有余的原因就是避實就虛,不局限于每次的成功,把每一次都作為第一次,把每次成功都作為階段性勝利,把成功定位為常態化和終極化,為下次解牛作準備。
“庖丁解牛”是一種游刃有余的行為處世之道。第一,入門。丁廚子說,當他剛接觸解牛這個工作時,他眼中只有牛的全體,所以要去分割牛肉,強拉硬拽,刀劈斧砍。第二,真相。解牛三年后,技術愈發熟練,經驗愈發豐富,丁廚子眼中的牛,漸漸不再是牛,而是一個由骨骼、韌帶、肉質生長在一起的結構,丁廚子開始找到解牛的正確路徑了。第三,境界。丁廚子漸漸不靠眼睛的觀察,而是能夠以精神去感知牛的結構,在很復雜的結構點上細致入微地做調整,完全隨著牛肉自然的生長方向,無厚入有間地打開局面。這個幾乎是一種無我的狀態了。
庖丁是個以藝入道的人。大凡是技術,能夠提升出普遍適用的方法論,才能叫做道。丁廚子的道,是在結構與解構之間的。找到了結構的關節點,也就找到了解構的出發點。
最后,作為一名技術管理人員,要想成為一名成功者必須要像庖丁解牛那樣,做到游刃有余,為人低調收斂,做事按規律辦事,成功后依然如履薄冰,謙虛謹慎,最終實現王者歸來。(煉鋼廠 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