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課本里出現的,當時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與深意,只覺得乏味和無聊。后來在網上無意間看到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人,我便好奇它究竟有什么魔力,于是又重新打開了它。
有人說這是可以讓人讀一輩子的文章,不得不說人在不同的階段經歷不同,所看待事物的本質不同,內心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在作者筆下,地壇是他精神棲息的家園和撫慰內心傷痛的思想歸宿。地壇用一種平等的眼光看待穿過園子的人,于是荒蕪和冷清的地壇冥冥中的等待,讓史鐵生獲得了對生的答案。地壇的存在是作者精神上的建筑,它是作者的另一個居所,一個生命的方向,使作者把痛苦從肉體中抽離出來,獲得一種生命的通達。地壇這座古園肅穆幽深,似一位飽經滄桑歷覽世情的老人,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都化作哲理,為史鐵生解答生死的意義。
地壇似乎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著一切,他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段黯淡艱難的歲月里。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但他們都坦然的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在地壇里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光荒野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誠如史鐵生自己所說的“人之為人在于多一個毛病,除了活著還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勁兒。”
文中作者的另一個精神支柱便是她的母親,談及母親史鐵生用明凈細膩的文字,把母親對他的愛寫得淋漓盡致。史鐵生在年少輕狂的年紀里失去了雙腿,對于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是母親給了他無限的力量。在他看來,他所罹患的苦與母親所遭受的遠遠不及,也正是母親的堅強,讓他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他這樣寫道:“自己是最不幸的,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母親是苦難的承擔者,她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是對史鐵生命運的啟示,啟示他面對苦難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
我們每個人生來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坎坷,但這都不應該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正是這些挫折,才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你所遇到的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生命中必經的過程,而這些過程就叫成長。(軋鋼廠 龔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