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轉高爐,不算是真正的鋼鐵人。去熱愛高爐,去探索高爐,去征服高爐。為高爐茶不思,為高爐飯不想,雖艱難,他們往矣。
愛恨交加,形影相依
選擇了高爐,也就意味著選擇了一座陡峭的高峰。高爐是鐵的誕生地,更是他的主戰場。“看爐溫、看爐況,一爐一爐地研究、估測,及時掌握爐況波動的因素,準確把握外界條件的變化,預判爐況發展趨勢,并通過合理調劑很快消除波動因素,減少高爐爐況波動,不說別的,光是1號高爐的冷卻壁就有500余塊,冷卻水管144根,這才只是冰山一角,你說高爐復雜不復雜。”關于高爐的秘密,就隱藏在工長黃欣力腦海中的數據里。
黃欣力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高爐的生產變化,他將每天原燃料、風溫等關鍵數據記錄在冊,并繪制成曲線圖,這樣既直觀又方便,可以從中查找規律,分析高爐運行趨勢、爐外運行狀況、爐溫走勢等,為及時發現問題、預判爐況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撐。“高爐讓人愛恨交加,它的系統好比一個多元變量的大函數,變化太多,需要不斷摸索學習,指標好的時候我們臉上洋溢著興奮的光芒,遇到爐況不順,那真是遭罪,但卻從想過“拋棄”過它。”提起高爐黃欣力又愛又恨。
魂牽夢繞,此情不移
爐內練鐵,爐外煉人。一路淬火,百煉而成。31歲的吳江臉色黑紅,干了十多年爐前工,青春幾乎都獻給了高爐。“中間干了一年多上料工,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干爐前順手!”對待高爐,他用滿足的笑容解釋著他的選擇。在大修爐缸砌筑期間,爐子上每組二十四小時輪流值班,每人每班八小時守在爐缸里,吃飯也不出去。為了不漏過質量過程細節,吳江甚至連水也不敢多喝,生怕錯過任何細節。
“那段時間基本上吃住都在高爐上了,困了在桌子上瞇一下、餓了拿起來盒飯微波爐熱一下,爐前真的不好干,沒有好身體,沒有毅力,自己就會打退堂鼓。”談起以往經歷吳江說:“干高爐的這些年,肯定也彷徨過,但是從來沒想過要放棄!源于堅持,我們元月份1#高爐經濟指標的不斷提升,這讓班上的人異常興奮。”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高爐人宵衣旰食,面對著今后的艱難與考驗,在壓力和艱難中蛻變,在挑戰和欣喜中跨越。
念念不忘,終有回響
深夜,2號高爐主控室,一場頭腦風暴正在這里開展。配料計算、渣堿、爐溫和生鐵成分、送風、煤氣利用率、出鐵間隔,怎么調?怎么定?問題、謎團、云霧撲面而來!“大富氧大噴煤;從高硅到低硅冶煉;從常壓到高壓冶煉;從簡單到全面……我們不能止步于之前的操作觀念,高爐就是黑匣子!要用數據說話!”“爐內壓差升高,焦炭負荷加重,料柱透氣性變差……”你一言我一句,不大的主控室里有了爭吵、有了碰撞。
“最終方案敲定了!發現煤氣利用率下降低于45%,提爐溫防崩料;低于44%,加500焦炭補熱,控壓差防崩料;煤氣利用率持續3小時平穩高于45%,綜合負荷選上限,防爐熱;出現崩料必須減風5kpa控制,半小時后下料順暢,壓量關系適宜方可加風,第二次加風間隔20分鐘以上,這就是近期攻關“提煤降焦”各項工作思路,兄弟們,開始干!”觀察觀察再觀察,分析分析再分析,判斷判斷再判斷,他們誓要摸清高爐的心思,掏出高爐的心窩。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千千萬萬個高爐人,在三尺爐臺中磨礪高尚品行,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淬煉錚錚鐵骨,爐火正紅、鐵花燦爛、鐵水奔流,他們勇往直前,邁步敢到中流擊水,盡顯漢鋼男兒本色。(煉鐵廠 崔恒 鄧鐵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