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煉鋼廠,有一群身著白色工服、佩戴黃色袖章,穿梭于各個生產工序之間,對轉爐冶煉和連鑄生產過程進行全程檢查、監督、考核的人,被大家喻為“工藝警察”。在多年歷練中,他們已逐漸成長為一支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鐵軍”督察。
“嚴”字當頭,鐵律執行嚴督查
“權磊,鋼水銜接比較緊張,這爐出鋼時間少幾秒鐘,不會影響鋼水質量,能不能通融通融?”煉鋼工小張面有難色地央求道。
“不行,時間必須嚴格把控!”權磊回答的很干脆,不給任何商量的余地。
其實小張和權磊本是一對鐵哥們,兩人私交甚好,但在工藝紀律面前再好的關系也不起作用,對于放松或變相執行工藝紀律的不合規要求,權磊絲毫不給他半點情面。這在工藝監督班早就不是個例,很多人認為工藝監督員太認死理,只要不出大問題何必事事都太計較,這也讓工藝監督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恪守崗位職責和分廠規定,不斷向同事們強調工藝紀律的嚴肅性,用理性的說服和堅決的態度擺正了各車間員工們的心態和工藝紀律認知,讓嚴守工藝紀律成為煉鋼廠每一名員工的自覺行為。
“敢”字當先,查違糾偏敢碰硬
工藝違規面前敢碰硬,查違糾偏手不軟,他們牢記“工藝警察”崗位職責,也用行動踐行著這個響亮的稱號。
“楊工長,鑄坯拉速已超出標準規定范圍,通知班組立刻將拉速調整至2.0米以下。”2月某日,中班工藝監督班長蒙武林發現連鑄品種鋼拉速超標后,立即對1#機當班工長下達的糾偏指令,由于生產現場事情繁忙,該工長接到指令遲疑了幾分鐘才將拉速調整到規定范圍,當日的班后會上該班組就被予以通報。
在“工藝警察”們眼里,工藝規定就是“火爐”,誰違規觸碰就會被“灼傷”,只有各崗位對工藝紀律肅然起敬,才能真切地規范操作,提升過程工藝控制水平。這幾年來,這支團隊不懈努力恪盡職守,促使煉鋼廠從上至下,無人不把工藝管理制度奉為圭臬,有力地促進了工序產品質量穩步提升,這其中更多地凝聚著工藝監督崗員的奉獻和汗水。
“勤”字為本,過硬本領日日練
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們的職責多數都在監督檢查別人,但對自身的工作作風和業務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工藝監督員們都深諳此道并全力踐行,“勤”字就是他們提升業務素質的要訣。為了把煉鋼廠工藝紀律管理相關規定牢牢印在腦海里,全班組13名工藝監督員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把分廠三百多條細則強化記憶理解,使監督檢查過程駕輕就熟。除此之外,工藝監督員們還各自制定了轉爐、連鑄工藝知識提升計劃,與車間關鍵崗位操作工探討實際操作,確保監督工作能“偵查”現象背后的真問題。
他們還擔負著調整鋼水包底吹氬、喂絲改善鋼水質量的重任,為了了解生產工藝情況及吹氬平臺作業狀況,他們總是提前到崗,提前對吹氬喂絲設備進行全面點檢,班中操作過程準確控制氮氣流量、壓力和喂絲量,保證每包鋼水溫度、成分均勻化達標“百分百”。為了確保抽取鋼水試樣的代表性,班組對新到崗的工藝監督員選配“老手”師傅結對幫扶,手把手地進行“傳、幫、帶”,讓新員工在短期內快速掌握取樣、測溫要領,練就過硬本領使團隊里每一個人都不掉隊,不斷地鍛煉和培養著一個個先鋒榜樣。(煉鋼廠 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