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計量檢驗中心內部“輪崗機制”讓一大批專業人才漸漸成了以實干自勵的復合型人才,原料監督站站長雷瑞琦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出色的管理經驗先后蒞任于原燃輔料質檢和產品出口檢驗兩道重要關口,通過工藝流程的爛熟于心和精益的人員調配,在“禹龍”品質的不斷錘煉中品嘗到了“百年老店”的那份“甘醇”。貼近前沿生產,將骨子里的那份“勁”用在腳上,用在“腦”上,記在心里,極致苛求“禹龍”品質關,擔當檢驗守門人。
走出問題,迎來革新
植根現場,勤于現場走動對雷瑞琦來說是檢驗工作的重點。人員精神狀態、檢驗流程核對、操作規程復核等,在完成基本操作后,雷瑞琦就在檢驗品質提升上狠下功夫。面對坯材成分檢測的及時性問題,在參考鋼鐵化驗室手工分析后,他提出了“上下工藝自檢”模式,引進移動式光譜,結合手工分析,讓每一批鋼材指標有了更深的品質保障。面對實行有效的“三級抽樣”制度,在他的“走動”中變成了“四位一體”自檢機制,公司級、中心級、班組級之外,積極融入社會質檢機構,物理性能指標嚴格控制在5MPa之內,成分指標再向前推進兩個點,扎扎實實在管控中全方位護航檢驗流程。陸續制定《產品巡查制度》《產品質量管控》《數據統計規則》,豐富了產品把關手段,進一步提升了整體效能。從冷床區域到三鍛鏈檢驗臺架,從打包區域到稱重懸掛標牌處,從鋼材臨時堆放區域到最終檢驗交庫垛位。每一個地方在他“腳步”中發現了新問題,也同時迎來了革新。
讀懂命令,執行崗位
崗位缺員這個大問題,在他的腦子里總能讀懂更深層次含義。行不行,干了才知道,落實才能在其中找出解決辦法。原燃輔料檢測涵蓋物料眾多,區域分散的窘境除了造成操作規程疏漏,還容易引發安全隱患。為此,他親自深入現場作業,將時間點“切割”,按照物料品質、檢驗頻次、區域管控等因素,在認真研判后制定了“流崗”作業模式,增加的現場執法記錄儀也起到了對現場更進一步的細致掌控,在保證互聯互報的同時,增強了人員作業的復合型,以人員的反復標準實踐,讓人員具備了“一工多能”的檢驗要求。同時,他還在篩分作業中將原有的四人組合借助設備改造變成了單人操作,利用監控聯網,切切實實把控焦炭的質量問題。通過優化改進,將篩體單層裝置改進為多層裝置,在“沫”和“粒”的問題上得到了徹底解決。為進一步落實207焦炭篩分系統的更深層次改造,全流程進行跟蹤驗證,按節點進行任務歸納,相繼實現了篩分效率提升和現場環保治理。
生出主意,敢于探索
《標稱最大粒度25㎜物料混勻裝置》《一種顎式破碎機的防塵裝置》都是雷瑞琦在崗位生出主意后的結晶成果,敢于探索的精神時刻氤氳在基層角落。為解決廢鋼檢驗難的問題,他先后在黨建、安全、質量、技術、設備等工作中厘定責任,定期開展廉潔風險點自查及原燃輔料質量專項突擊行動,有效的在內部構筑起了一層堅實的質量防控體系。同時,在廢鋼質檢人員技能提升、檢驗方式優化、動態三級抽樣等工作中銳意變革,在面對環境因素、人員因素、生產因素三個方面的同時敢于實踐,將各環節工藝檢驗端口“前移”,確保廉潔風險隱患及時發現和消弭。在中心黨總支的堅強領導下,雷瑞琦所帶領的原料監督站陸續攻克了“11.17”“12.02”“12.10”“12.29”等典型質量作弊和異常情況共計69起,為公司挽回直接經濟損失770多萬元,讓這個曾經嚴重“缺員”的崗位得到了有效解決,“經濟衛士”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始終不遺余力守護公司利益。(計量檢驗中心 戚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