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計量檢驗中心207焦炭篩分系統的有效投產,實質性解決了“焦炭選品”問題,在應對含末量測定,提高焦炭外觀檢驗效率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設備投入單一,使得系統整體控塵能力有限,從而在運行過程中增加了現場維護頻次,導致額外維保費用較預期偏高。作為計量檢驗中心原料監督站主任,這一切成了烙在雷瑞琦心里的一個“梗”。
按理說,雷瑞琦只要管好自身所管轄的區域,維護好現場設備即可,遠不用攤上這些雜事。但出于自身對機械的熱愛,同時骨子里有著與生俱來不服輸的勁,雷瑞琦毅然參與其中,并找到負責207焦炭篩分系統的先期責任人,將改進207系統控塵的想法進行了溝通。在聽取詳細改造方法后,讓責任人眼前一亮。隨即,他們在現場測量、研討、比劃,僅僅3天就形成了“207焦炭篩分系統除塵改造方案”雛形。
改造伊始,他們非常注重細節方面,不僅對料倉、皮帶、筒篩等主體部分的防塵設施進行了加固,同時對噪聲明顯地帶進行了降噪處理。尤其考慮到后期焦炭篩分的“效率”因素,雷瑞琦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電機功率,以確保整體系統的“容量”。經過為期一周的現場改造,207焦炭篩分系統不僅在篩分效率上提高了47%,現場環境也有了新的改善,也正是因為這次“合作”,先期207負責人也與他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別看雷瑞琦平時是個“管理控”,他在檢驗辦法上的改造同樣不可小覷。雷瑞琦不僅對“焦炭篩分”流程精通無遺,而且對焦炭質量檢驗知道的更為全面,這源于他曾經是一名出色的質檢工。陜南陰雨天氣眾多,導致焦炭水分、轉鼓指標、含沫量等數據檢驗把關有一定的難度。再一次質量月活動討論中,交流中的雷瑞琦提出“動態”制度更新理念。他說,外界因素的變化多樣,必須讓檢驗制度建立形成“動態”完善,不能用刻舟求劍的辦法應對突發情況。為此,經過反復討論,中心通過對嚴把“制度規范關、樣品抽檢時效關、信息傳遞關”三個方面,有效改善了現場焦炭質檢辦法,大大提高了焦炭性能指標。尤其是焦炭水分檢測一項,極大的為公司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同時,改進了樣品傳遞辦法,采取“簡碼”與“復碼”相結合的方式讓“保密”環節堅不可破。而在前端工藝服務端口,借助效能監察工作,采取各單位聯合的方式深入現場開展質量跟蹤,強化了自身職能。在檢驗工藝方面,增加了內部/外部質量走訪制度,促使周期性對檢驗辦法及生產工藝進行有效自檢,使得工藝優化不斷向前挺近。(計量檢驗中心 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