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主任,這混10#帶機頭溜槽積料太嚴重了,我們一天光清理衛(wèi)生就要兩三個小時,再這樣下去,弟兄們都受不了……”燒結車間設備主任井立峰這天進行設備點檢時,混10#帶崗位工侯佳浩攔住了他,開始“抱怨”起來。
井立峰轉頭看著身邊的侯佳浩,雖然近日天氣轉涼,但他臉上的汗珠子依舊滴滴答答落個不停。作為輪崗交流干部,在燒結車間井立峰主要負責設備管理,皮帶下料溜槽就是他重點關注對象之一,他心里便嘀咕著:“不應該呀,一周前他帶著設備員對這些皮帶都做過專項檢查,皮帶溜槽基本都能滿足正常生產(chǎn)要求,怎么會有這種情況?”
井立峰一邊想著,一邊跟著侯佳浩來到了混10#帶,拿著隨身攜帶的手電筒仔細觀察了一番溜槽下料情況,他自己都嚇了一跳,一米寬、三米長的溜槽板上堆積了三四公分厚的積料。
“這種情況持續(xù)多久了?”
“五六天了,這批新料換上就是這個樣子,主要是水分太大,黏性重。”
簡簡單單的對話終于讓井立峰找到了積料的癥結所在,目前下料溜槽是60°的斜面,物料水分正常時下料還算穩(wěn)定,一旦料偏濕,溜槽傾斜過緩,就會存在粘料積料等情況。
“如何保證不同生產(chǎn)狀況下物料的正常輸送?”匆匆告別崗位工,他便摸起電話召集設備科的技術人員開起了“諸葛亮會”。
“王瑋,你對全廠設備了如指掌,你有啥好主意?”井立峰迫不及待地開始點名詢問。
“我有個想法,可以把下料角度加大,放到80°左右,傳動系統(tǒng)向南平移800mm,皮帶再縮短2m,也許能防止積料漏料。我們還可以考慮拆除下料口的電震設備,降低構建物震動。”王瑋說完后,長長地松了口氣。
話音未落,在座的同事們都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這個方法可行,但還要注意減速機和電機移動后的位置。”“落料點一定要選好,不敢造成皮帶偏移。”“不錯,就按王瑋說的改,各部門做好溝通,時間緊任務重,大家一起干!”井立峰在一旁笑瞇瞇地聽著,時不時還在本子上畫著“作戰(zhàn)圖”。
隨即,“改造小分隊”利用1個多月時間完成了皮帶溜槽改造,不僅減少了下料口積料堵料概率,減少了崗位工清理衛(wèi)生的工作量,而且增強了生產(chǎn)運行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幾日后,井立峰再次走向混10#帶,看著皮帶機頭下料順暢,地面沒有了積料,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燒結廠 殷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