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線成材率較上月提高0.04%、棒線成材率較上月提高0.05%、平均負差較上月提高0.16%(絕對值)、新品產量較去年同期同比提升67%、新品成材率提升0.3%、突破單月新品產量歷史最高紀錄……”
提高、提高、再提高,一串串可喜的數據是軋鋼廠2023年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在這背后他們做了什么?請跟隨筆者一起去揭秘答案。
問計職工 集思廣益推動“創新創效”
1月初,軋鋼廠棒線車間鉗工周偉提出“1#棒線冷床裙板矯直架改造”的建議。
周偉細心觀察發現,1#棒線冷床矯直架用于冷床下鋼裝置,矯直架下鋼斜面為平面,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鋼材從裙板拋出,由于水平高低不一致,鋼材拋出與矯直架產生掛鋼現象,備件需要調整打磨才能使用。于是,他對冷床矯直架進行改造,調整矯直架下鋼斜面,結合使用實際對最高點進行調整。在上線使用后,不僅提高了設備使用壽命,還降低備件成本約4萬元。
軋鋼廠高線車間維修工長劉全銳也向分廠提出一條降本建議——1#高線分鋼輥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
在這項建議的實際操作中,將分鋼輥道原設計液壓取料方式改造為氣缸驅動撥料方式,將原分鋼輥道液壓站徹底關停,使得液壓站設備負載降低30%,電耗噸鋼成本降低0.2元。
成績得來絕非偶然,上述兩個事例正是軋鋼廠面向一線職工開言路、集點子,將職工真知灼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面激發出全員的創新創造活力的生動體現。
全面對標 關鍵指標實現“穩步提升”
“主要針對品種鋼生產過程控制方法、降合金工藝控制及調整思路、軋線設備管理、低成本軋鋼、管理提升等方面全面對標對表。”該廠負責人在分廠周例會強調。
經過不斷的調整完善,軋鋼廠建立了一個“四級四維三全”對標指標體系。四級即分廠、車間、班組、崗位,指標層層分解,人人挑擔;四維,即與行業先進比、與對標對象比、與歷史最優比、與計劃比;三全,即全員、全覆蓋、全工序。
在該對標體系的推動下,該廠上至科級干部,下到基層一線職工,每個人都有了一份自己的“績效對標目標考核表”。同時,整個對標指標庫共有對標指標30余項,實施月度動態調整,以此為導向,把中心工作聚焦到了降低成本和指標提升上來。
此外,通過建立重點工作督辦機制,結合新品計劃和實際情況,對高線預精軋穿水優化、導槽改造、出爐輥道保溫罩改造、一棒新增圓鋼測徑儀等項目進行督辦,將對標成果盡快變現,確保關鍵指標實現“穩步提升”。
強硬作風 用作風“保證結果”成為常態
“此次系統檢修的重點項目是三座加熱爐耐材更換,高線加熱爐煤氣管道、三通閥、水封槽、群罩更換,棒線加熱爐煙囪整體更換、一棒新增圓鋼軋制在線測徑儀等項目,主要是確保檢修安全和檢修質量。”該廠負責人在檢修協調會強調。
春節后的第一天,軋鋼廠全體干部職工迅速進入系統檢修狀態,“藍衣戰士”們用勤勞與責任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檢修畫卷。
趙國徽作為此次系統檢修的具體負責人,每天早上6:30他準時到達現場,按照檢修計劃,與施工單位、監護人員現場對接作業項目內容、位置等,確保當日檢修任務順利開展。每天晚上11點左右,當日工作結束后,他還要再次去現場確認一道又一道環節,了解匯總當天的檢修作業情況。
夜以繼日奮戰在檢修一線,沒有人要求,是工作面前的自動自發,是重任面前的自我加壓,更是軋鋼人強硬作風的具體體現。放眼整個檢修現場,還有許多像趙國徽一樣的檢修先鋒奮戰在自己的崗位,與晨星相伴、與晚月同回,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軋鋼人”,責任與擔當、奮斗與奉獻,是他們的最美底色,他們用“硬作風”保證工作結果已成為常態。
截至目前,該廠系統檢修整體進度已完成80%,電氣春檢整體進度已完成60%。(軋鋼廠 阮仕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