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面龐,謙遜中帶著憨厚的笑容是李耀峰給同事們的第一印象,然而他身上的標簽遠不止于此。如他名字中蘊含的那份深意,有目標、沉著、博學多才、眼光獨到……近三十載的光陰里,李耀峰正是憑借這份執著、敬業與較真兒的工匠精神一點點地雕琢著自己的鋼鐵人生。
在勤學苦練中錘煉匠心
1989年,李耀峰從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畢業后,應聘進入公司,成為一名技術員。時間久了,他就越發不甘心,在心里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年輕人要勤于奮斗、敢于拼搏。怎樣把學校的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成為他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他深知,想要熟練掌握設備管理,唯有努力。在廠區現場,師傅的身后總能看到一個虛心請教的“跟屁蟲”;上班、下班、午休時,總能看到他對著書擺弄零件、維修工具;遇上培訓、技術指導時,總有一個人擠在最前聚精會神地聽、一字不落地記。靠著十二分的努力,李耀峰很快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設備管理人員。這股“拼命三郎”的勁頭也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和組織的器重。
同年,他開始接觸環保除塵和風機設備的運行維護工作,因為涉及環保大型關鍵設備,他肩上的責任又重了許多。“剛開始的時候壓力確實很大,但我相信只要愛學習、勤動手、肯鉆研,就沒有啃不下來的‘硬骨頭’,這是工作,更是責任。”說這句話的時候,李耀峰目光如炬、語氣堅定。
正是對鋼鐵事業的信仰,給予了他無限動力。也是這份豁達樂觀的心境,讓他置身于艱苦環境也能樂在其中。
在苦干實干中付諸匠行
公司建設期間,李耀峰負責中和料場和漢鋼鐵路專用線項目的建設,在施工前期,中和料場A3轉運站和人工卸料槽設計方案中開挖深度大,現場施工難度加大,導致工程造價增加,他便多次和施工方進行溝通,反復論證修改方案,在鐵路專用線建設中,跨勉武路箱型橋設計圖和管帶機基礎干涉,他用計算機模擬算出干涉區域面積,及時反饋給設計院,對設計方案進行了更改。對穿鐵路路基的A109皮帶通廊,勉西貨場排水涵洞等現場實際問題,他利用自己的扎實的基本功提出思路,并和設計院共同協商,最終尋找到了解決方案。
同時,他根據多年的經驗結合現代設備管理理念,將設備管理按基礎、點檢、潤滑、備件、檢修、事故、評估、改進等分模塊進行專業管理,提出了推行模塊化、流程化、標準化的設備管理思路。就這樣,他在苦干實干中付諸行動,一個個項目也在他的精心組織實施下開花結果。
在創新突破中雕琢匠藝
“原溝蓋板在設計方面有缺陷,你看看我的這個新設計方案,可以解決耐材脫落問題……”在現場李耀峰正與施工單位溝通著。
在1#高爐年初大修對渣鐵溝進行修復后,原溝蓋板由于變形全部不能使用,需要重新設計新的溝蓋板。這個重任就落在李耀峰的肩上,于是他便開始認真設計每一張圖紙,現場拿著圖紙與實物逐一比對,經過半個多月的繪制,最終按時間節點完成設計。但新設計的蓋板又能堅持多久?他心里也沒有底,于是他又開始查閱資料,尋找答案。他發現原溝蓋板破損、變形的原因是耐材脫落,導致鋼板直接受高溫烘烤,因此在設計新溝蓋板時他在鋼板與耐材之間增加了一層耐火纖維氈,有效保護了溝蓋板。新溝蓋板投運后效果明顯,獲得了廣大干部職工的好評。
三十余年的青春年華,李耀峰于細微處見精神,在平凡中求卓越,用赤誠之心踐行使命擔當,用日復一日的敬業堅守、年復一年的拼搏創新詮釋著工匠精神。(煉鐵廠 張永謙 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