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眼中,他是嚴謹務實的“彭工”;在徒弟心中,他是傳道授業的“師傅”;在鋼城設備檢修管理中,他是不可或缺的“守護者”。十二載扎根生產一線,這位曾經的青澀學子已歷練為電氣自動化儀表技術領域的專業技術領軍人才,以創新驅動發展,以堅守詮釋擔當,譜寫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進華章。作為設備檢修中心技術骨干,彭洋日前榮獲陜鋼集團漢鋼公司第四屆“漢鋼工匠”榮譽稱號,再次彰顯其卓越的專業素養與職業精神。
以技術之刃破生產桎梏
2019年寒冬,1#高爐爐頂控制系統頻繁故障,設備停擺如同懸在生產線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他臨危受命,帶領團隊在高爐大修的最后5天里,重新設計控制柜、優化PLC程序。零下十度的車間里,他蜷縮在配電柜旁接線調試,手指凍得通紅仍緊盯屏幕,最終在開爐前2小時完成改造。這一戰,讓爐頂設備故障率直降70%,更讓“彭工出手,難題不愁”的名號在車間傳開。
2020年,1#高爐探尺系統嚴重拖累上料效率,傳統直流驅動如同“老牛拉破車”。他大膽提出“直流改交流”方案,白天測繪數據,深夜編寫程序,連續半個月吃住在現場。改造成功后,上料速度提升40%,年節約維護成本超百萬元。工友們驚嘆:“他總能把‘死結’變成‘活扣’!”
從“修設備”到“造價值”
他的字典里沒有“將就”,只有“突破”。2022年,煉鐵廠皮帶撕裂事故頻發,他牽頭研發智能檢測系統,將AI圖像識別與物聯網技術融合,實現毫秒級故障預警。項目投用后,皮帶故障停機時間減少90%,年創效達200萬元,更斬獲陜鋼集團年度優秀科技成果獎。12年來,他累計參與技術攻關18項,獲2項國家專利,發表論文2篇,主導的6項“四新”技術為企業創效超300萬元。大家評價他:“別人解決的是問題,他創造的是價值。”
從“單兵作戰”到“鐵軍鍛造”
“技術要傳承,匠心更需接力。”作為“劉星佑大師工作室”核心成員,他將經驗傾囊相授。獨創“案例式培訓法”,把故障現場變成課堂,帶著徒弟們拆解PLC程序、模擬突發故障。近三年培養的5名大學生中,2人已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在集團技能比武中屢獲佳績。
面對鋼鐵行業智能化浪潮,他主動轉型,歷時半年整合煉鐵廠5000多個數據點,構建鐵前大數據平臺。如今高爐運行數據在云端實時跳動,曾經的“經驗煉鐵”正邁向“數字煉鐵”。
從青工到工匠,從“維修工”到“創新者”,他的成長軌跡與漢鋼的轉型升級同頻共振。他常說:“技術人的價值,就藏在每一次故障歸零的瞬間。”而他以匠心為刃、以創新為火、以代碼為錘、以數據為砧,在鋼鐵洪流中淬煉新的時代答卷。(設備檢修中心 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