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家里箱底的千層底布鞋,我不由得想起了太奶奶給我們繡布鞋的情景。每當秋收后,關中的農閑是較長的。明亮的太陽照耀著橙黃橘綠的大地,給人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喜悅。白發蒼蒼的太奶奶坐在暖和的院場邊,飛針走線忙碌的身影,定格成了一副暖色調的油畫。
我問太奶奶縫什么,太奶奶說在納千層底,她將不用的破衣服破褲子收集起來,當料子給我們做千層底的布鞋。我跟太奶奶說:“商場有很多好看的布鞋,樣式、質量都很好,您用得著如此辛苦一針一線地縫制嗎?”太奶奶語重心長地講道:“商場的布鞋買來用確實方便,可這些廢舊衣服料子都這么好,不想辦法利用一下,直接扔了實在可惜,我做的這些鞋干農活可以穿,你們在家也可以當拖鞋使,不比商場里的差。等我哪天離世了,你們也可以留個念想嘛!”
我又勸她說:“你眼睛不好使,何必自己縫,找個裁縫鋪用機器加工豈不省事?”太奶奶聽后緊接著摘下老花鏡,仰起頭、斜著眼看了我幾秒,不緊不慢地說:“你知道縫一雙鞋底得多少錢?七塊錢吶!我反正也沒事,一天縫一點兒,三兩天就搞定了!”我心想這真是個精打細算的老太婆。我執拗不過,只好應了她,任她坐在陽臺擺動雙臂做活。
太奶奶生于1932年,她經歷過戰爭、三年災害鬧饑荒,艱難苦境嘗遍,備知一粥一飯的稀有貴重,節約、節儉在她生命中已成常態。平時她鮮少悲情地跟我們這些小輩進行“憶苦思甜”似地講述,在她心里她覺得那是一種勵志和成長,覺得那些苦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我們的日子好起來了,就理當珍惜、享受它。
起初,我對太奶奶這一系列行為,包括自制布鞋,舊褥子彈棉花、縫補衣褲、廢水多用等等行為很不能理解,可太奶奶自有說辭,她說:“節儉就是不浪費!” 聽后我受益頗深,例如去餐館吃飯,節約不是少點或點便宜的菜,而是根據各人喜好及用餐人數點適量的菜,讓所有菜品都物盡其用。物盡所用!在太奶奶心里,物盡其用便是節約、節儉。因為家里有了這個“活寶奶奶”,我們總有穿不完的布鞋,蓋不完的棉花被褥,她的物盡其用理論被我們當成了生活準則去踐行———該用的,一分不摳;不該用的,一分不花。
我將太奶奶做的千層底虔誠地穿在腳上,在打理灰塵的過程中,指間流過陽光的暖流和太奶奶智慧生活的熨帖,盡管它與我上百元的牛仔褲是那么地不協調,但穿在腳上,它卻那么溫暖舒適?。Y廠 寧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