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奶奶與菜豆腐節節聯系在一起,一個原因是奶奶一輩子喜歡吃的兩種飯里除了菜豆腐節節就是罐罐茶,另外一個原因是做菜豆腐節節是她的拿手“招牌”飯,從小到大一直愛吃奶奶做的菜豆腐節節。
我的家鄉略陽縣坐落在群山環繞,依山傍水之中,山靈水美的土地上孕育了數不清的美食。幾塊鮮嫩滋潤的豆腐,幾種可口的涼拌配菜,幾勺酸淡清香的漿水汁,一碗筋道的玉米節節,這就是我家鄉的美味——菜豆腐節節。即使嘗過無數好吃的食物,但這個記憶里不曾改變的味道,回味著我不敢忘記的牽掛和童年......制作這種美食工藝非常繁瑣復雜。先要把浸泡了一夜的黃豆一勺一勺放入石磨里,然后一圈一圈的推著石磨,直到一顆顆猶如黃色珍珠的豆子雜亂無序地滾入漏斗,隨著石磨吱吱呀呀的聲音,一股如牛奶一樣的液體滑入盆中這就是豆漿。接著需要將豆漿倒入到用紗布做的過濾的布袋里,使勁濾出最粗的部分。過濾好就開始進行菜豆腐節節最靈魂的一步——點豆腐,舀一大勺提前備好的漿水,慢慢地倒入鍋中,等鍋里漸漸沸騰出現猶如雪花一樣的豆腐花就停止倒漿水,待豆腐慢慢結塊把它慢慢地撈出來,就可以在鍋里放入精心搟制的玉米面節節。臨出鍋時,再把撈出壓好的豆腐打成塊放入鍋中就大功告成了。把配菜端上桌,這真是人間美味就做好了啊!
直到現在,難忘的還是奶奶磨豆漿的動作,似乎蘊含著一種溫馨和閑適。站在灶臺前,踮起腳尖用力地推動著石磨,一會兒單手,一會兒換做雙手,手臂在不停在有張有弛地搖動,全身隨著手臂的輕重快慢,恰到好處的蠕動起來。雖然這一系列動作看起來單調機械,但奶奶卻好像是在表演一種獨特的農家舞蹈。
記得那時爸爸剛下地回來,奶奶問:“你想吃什么?”,爸爸不假思索地說:“菜豆腐節節。”于是奶奶就去廚房忙碌了起來。爸爸在吃菜豆腐節節時總會感慨道:“還是菜豆腐節節吃了干活有力氣。”隨著時光流逝,奶奶的頭發變得越發蒼白,臉上也出現了皺紋,背也越來越佝僂。雖然奶奶的樣子變了,可唯一不變的是回到家總要先吃一碗菜豆腐節節。
有一次我不禁問:“奶奶你為啥那么愛吃菜豆腐節節?”奶奶說:“這人一輩子啊,就跟這制作菜豆腐節節一樣,雖然繁瑣,但每一步都要認真,這樣做出來的菜豆腐節節才好吃。人也要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才能做好每一件事。”當時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坐在那里沉思了很久很久。此后,每當我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我就會想起那碗菜豆腐節節里奶奶教會我的道理,我學會戒驕戒躁,沉心靜氣。
如今,我已工作也即將步入中年, 但奶奶做的菜豆腐節節,我永遠也吃不夠! 不管何時何地,在我內心深處,奶奶做的菜豆腐節節是我一生一世揮之不去的“美食記憶”,飽含著歲月的味道,家的味道,親情的味道!(設備管理中心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