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個感恩的節日,也是個適合踏青的節氣,既可春游遠足,賞景悅心;又可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放下所有繁瑣,放空自己,親近自然,走進自然,盡可游目騁懷,以極視聽之娛,也是一樁樂事。
說起清明節,還有一段凄美的故事,那就是寒食節。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是為了紀念一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賢者——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避晉王室之禍逃亡列國19年,途中顛沛流離,歷經磨難,還要躲避晉王室的追殺。介子推是晉公子重耳的忠實追隨者之一,在衛國,在重耳最危難時,曾割肉奉君盡忠誠,重耳深為動容。最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繼國君位,即晉文公。隨后,晉文公大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屑與共逃難的大臣邀功爭利,背母躲進綿山,隱居山林。晉文公悉知此事后,深感慚愧,親往綿山去請介子推。綿山綿延數里,谷深林密。搜山未果后,下令三面燒山,最后在燒焦了的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并在樹洞內發現一封血書。其中有兩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之日定為寒食,后一日為清明。以此警醒自己時時自省,時時清明。
清明,總會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不經意間記起身在九泉心無愧的介子推,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時時警醒晉文公,勤政清明復清明,直至稱霸天下。同時也時時警醒每一個人,清白做人,明白處事。沒有人知道介子推母子在烈火焚身時經歷了怎樣的痛楚,沒有人知道面對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何以如此決絕的直面死亡,沒有人知道是什么信念強烈的支撐著他的內心。歷史已經走遠,也許他想留在世間的——唯有清明!清明,無論在哪個角落,總有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總是人性中極高的精神修養,總會在某一時刻煥發光彩。
介子推是不幸的,他的淡泊成了他命運的劫,介子推是幸運的,他沒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終被世人永久緬懷。山野墳頭,紙灰飛作白蝴蝶,一縷幽香,青煙裊裊,轉瞬間便融入了清風。只身眠凈土,歲月悠長。
又是一年清明來,愿清明風至,人間皆清而明凈。(軋鋼廠 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