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由拉丁文Aprilis演變而來,意為開花的季節。大地回春,鮮花初綻,四目所及,萬物皆是春色。褪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那清澈的天空和漫山遍野的花掛滿枝頭,一縷清香撲鼻而來。郁郁蔥蔥的樹林和鳥兒清脆的歌聲,好似“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四月,人們又開始贊美這無限春光,雖和煦,但卻撩起人們的愁緒。因為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何謂清明?傳聞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在晉文公重耳戰敗流亡時不離不棄。中途由于晉文公饑餓難耐。介子推就割下腿上的肉,讓晉文公充饑。在文公即位后。子推悄然離去,隱居深山。晉文公非常懊惱,隨即帶人進山久尋不見,聽信小人讒言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就范。介子推母子二人懷抱古樹,寧被燒死也沒出來。晉文公找到介子推尸骨后,發現一封血書。“割肉丹心盡忠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為紀念介子推的忠義和孝順,就定這一天為清明節。后來,演變成人們對逝去的祖先和親人的懷念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來也巧,一到清明節前后都會細雨綿綿,下個不停,把人的思念編織在惆悵里。人們在這一天準備好祭祀用品,拿著鐵揪、鋤頭。懷著憂傷的心情去祭拜先祖,給先人掃墓。由于全國各地區域文化不同,習俗也不盡相同。比如陜西人過清明節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冷食,蒸饅頭,煮雞蛋。然后拿著鞭炮。食物,水果和柳條去祭祖。我記得小時候,我和家里大人去掃墓。踏著路上的荊棘,踩著泥濘的小路,參雜著細雨,懷念親人的心情更加強烈。一邊走,一邊摘著野花。到墓地后,拿出水果,菜肴擺好,用鐵揪除去雜草,培上新土,放上鮮花,再插上柳條。然后拿出雞蛋在墳頭滾一圈,意為先祖要保佑后人圓圓滿滿,平平安安。跪拜完之后,放兩串鞭炮,寓意著噼里啪啦的響聲驅趕“妖魔鬼怪”和所有煩惱。讓那思念化成鞭炮裊裊青煙,隨風飄去。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人們會借著大地吐舊納新,生機盎然之際,踏青游玩,享受春的樂趣。走過漫山遍野,看盡花紅柳綠,把思念交付予春天,迎著暖陽的方向,看大自然的錦繡風光。至逝去的青春,期待美好的未來。(軋鋼廠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