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覺得溫暖如春;母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凈;母愛是一株樹,在季節的輪回中固執地堅守家園,撐一樹綠蔭,默默付出。母愛是純潔的,總在你遇到風云時悄然而至,給慰藉和力量;母愛是無私的,她將永遠罩臨著你,伴隨你一生。
雖然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是舶來品,但我國曾經也有過本土的“母親節”,這就是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了。
盂蘭盆節源自佛教故事“目連救母”。相傳佛陀弟子目連出家修行得了神通,想要超度亡母以報哺育之恩,卻發現亡母身陷餓鬼道,飽受煎熬。目連盛飯奉母,但食物還未入口便化成火炭,母親根本無法進食。目連不忍母親受苦,乞求佛陀傳授解救辦法。佛陀告訴目連,其母罪根深結,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能拯救的,只有依靠十方眾僧的幫助,他的母親才能得救。于是佛陀教目連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會為其母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以此大功德解脫其母餓鬼之苦。
這個故事強調孝道思想,因此傳入中國后頗受國人重視。在唐代,即形成漢傳佛教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佛家信眾會在農歷七月十五祭祀已經死亡的祖先和撫慰孝敬還在生的母親。
但到了宋代,盂蘭盆節的內涵就由孝敬父母慢慢轉變成以錢財招募僧人來追薦死者。從此,盂蘭盆節就由一個孝親節變為鬼節了。
“母親”是我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母題之一,許許多多追憶、感恩母親的作品也因情感真摯,流傳千古。孟郊《游子吟》已不必多提,王安石有一首《十五》:“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清代文人蔣士銓寫過《歲末到家》:“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千百年來,游子思親、慈母盼兒的情景從未改變。
2020年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霎時凍結了這個日子所有的熱烈歡欣。幼子受傷,慈母不忍,這一如祖國大地受疫情侵襲,祖國母親傾力救援,我黨幫助人民重拾新生。黨中央精準施策,統一領導,有力控制疫情的蔓延;聯防聯控舉措全面落實,構筑起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援湖北;科學統籌,廣泛宣傳,依法防疫,公共衛生法制保障不斷強化;與多國防疫合作,共抗疫情,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有利體現。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作為這段歷史的創造者、參與者、見證者,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為這段歷史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軋鋼廠 郭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