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得閑,再次翻開梁家河這本厚重的書,細細品讀,感受到了心靈的洗禮、思想的升華,我為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經歷和偉大情懷深深地震撼和感動,增添了當好排頭兵、建功新時代的信心和力量。
認真拜讀,我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到了梁家河這個讓習近平總書記魂牽夢繞,被稱為一本大書、有大學問的地方。撫今追昔,歲月崢嶸,如今的梁家河,早已化為每一個共產黨員們的精神圣地,習近平主席當年在這里懷揣夢想、埋頭苦干、最求真理、造福群眾的精神不斷地激勵著我們。雖然我沒有去過梁家河,但是書中的一字一詞都浸透著主席對梁家河人民、土地、事業的熱愛,讓我對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之路背后的奮斗精神有了深入的了解,更讓我認識到我們基層黨員肩上的責任和態度,本著一片初心,辛勤耕耘,為民服務的重要性,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那時的習總書記打起包袱,遠離了故鄉和家人,來到梁家河成為了一名知識青年。在艱苦的環境中,開啟了自己難忘的人生。 “他什么活兒都干,砍柴、耕地、挑麥、磨面,還要洗衣做飯,鄉親們評價他干活從不撒奸兒”。如果說,習主席連過“跳蚤關、飲食關、缺油關、勞動關”的樂觀主義精神讓我敬佩的話,那么他那為民服務、艱苦奮斗的精神更讓我感動。他一直堅守著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信念,并為之不懈的努力奮斗著。
習總書記“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為村里做了許多的事情,帶頭建了四個大壩,挖了井,解決了梁家河村民的吃水問題,修建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池,還為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銷店……”,只要是有益于村民的事情,習總書記不但認真的去干,而且還用心的去干,所以在他離開的時候,梁家河已經是附近四里八鄉村民變化最大、生活條件最好的村子。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基層黨員,我想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份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更應該當作一份事業來用心的來經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總書記在離開梁家河后,曾經兩次回到自己的第二故鄉,因為這里有著他的初心,正如習總書記說:“1961年1 月,是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七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這個初心始終激勵他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始終要求他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始終要求他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翻看這本書時,我特別想去梁家河看看,看看這片土地到底有多么神奇。讀完之后,才逐漸意識到,其實梁家河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我們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處在現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年代,深感榮幸,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個“梁家河”,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初心,用《梁家河》精神不斷滌蕩心靈,磨練意志,用奮斗的汗水書寫個人無悔的人生。(物流中心 孫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