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各式各樣的“主播”以屢見不鮮了,可以說“主播”這一“職業”已經泛濫了,內容也是五花八門,“老鐵”和“家人們”這樣的詞成了“主播們”對圍觀人的稱謂詞,這些詞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或廣場上,或公園里,一部手機,一副支架,就是一名主播了。時而“裝瘋賣傻”、時而“充萌耍帥”、時而“污言穢語”,只要有人圍觀有了關注,似乎就會“火”,就能有錢賺,這已經成了一種“潮流”。
現如今,各種聊天軟件、直播平臺幾乎占據了我們整個生活,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申請一個賬號,就可以進行直播聊天。不需要勞動,胡扯上幾句,對著鏡頭扭扭腰,扭扭屁股,再拋一個媚眼,就能擁有很多的“粉絲”,有了所謂的“人氣”,便開始坐等著收錢了,再來幾句“感謝大哥送來的禮物”,生活就沒有了困難。有一些“拍段子”的,沒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才藝,找幾個女的寫幾句話,讓“選女朋友”還在最后問為什么,更有甚者說幾句所謂的“心靈雞湯”便成了網紅,縱觀整個聊天與直播平臺完全可以得得出,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一個病態。
曾經有一位同事,十分著迷網絡主播,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就是對著手機看主播們表演的“才藝”,還不停的“刷禮物”,后來到處借錢,甚至發展到網絡借貸和銀行貸款。只是為了給主播“刷禮物”,最終工作丟了,妻子也與他離了婚。我的一位表哥也十分迷戀同縣城的一名主播,他每天凌晨兩點起床賣菜,勤勞本應該使他的家庭越來越好,但自從迷上了網絡主播就開始不斷地刷禮物。我曾經見過縣城那個網絡主播,最初只是商場里普通的售貨員,通過直播,后來開上了進口的新款寶馬汽車,出門時都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別人認出來,據說還在縣城里最好的住宅區買了別墅,而表哥仍然是凌晨兩點起床,坐在攤位前等來買菜的顧客。
網絡媒介,本該是服務于人民的,也是推動人類科技向更高的方向發展的,然而太多的人想不勞而獲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段里,被人們當做感情宣泄和精神寄托的“對象”,這不得不說,這是人類在赴向未來生活道路上的一種悲哀,多少人都忘記了千千萬萬的人在社會進步的階梯中所付出的辛勞流血犧牲,只是“投機取巧”地一味索取。
“潮流”始終是“潮流”,終將會在某一天成為過去,到那時,曾靠著“關注”和“人氣”生活的網絡“主播們”,難道又要回到十多年前,靠政府的經濟的“貧困戶”嗎?畢竟除了面對鏡頭,他們似乎少了養活自己的本領,更何況要養活一個家庭。靠著鏡頭吃飯的人不算少數,他們要想不勞而獲,終究會變成人們在奔赴新的歲月道路上的“障礙石”。
網絡平臺的存在應該是傳播一些生活的經驗和知識的,我曾在網絡上看到有警務人員通過直播平臺宣傳反詐常識,還有律師通過平臺宣傳法律知識,這讓人通過多樣化手段學習并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做法是可取的,也是有必要的,這才是網絡平臺掩蓋存在的意義,而非“搔首弄姿”、“裝瘋賣傻”、以及“網絡乞討”,尤其是在網絡的各平臺里,不應該是充滿著謊言的世界,若長期以往,那世界將變得無比的冷漠。
網絡平臺我們應該看到什么?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軍人站在雪山下、風野口、界碑處,凝望著祖國的大地,工人在崗位上揮汗如雨,為祖國的建設辛勤勞動,為自己的家庭創造幸福,醫生在手術臺上救死扶傷,愛心人士走進孤寡老人的身邊,為他們送去溫暖。生活本該是為了幸福,而不斷提升自我,不斷靠勤勞的雙手,在逆境中超越自我。
面對不法謊言與欺騙的網絡事件,面對靠出賣“肖像權”的“寄生蟲”,面對總想著不勞而獲的人,還有那些沉溺于網絡這虛擬的世界里無法自拔的人,我們是該清醒清醒了。(煉鋼廠 薛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