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鋼漢子一襲紅衣鮮艷如火,敲起鼓來仰面朝天如癡如醉;女子則手執彩綢花竿,隨著鼓點搖曳舞動。令旗揮舞,鼓陣排開,鑼鼓齊鳴,強勁鏗鏘的鼓點如黃河咆哮,如萬馬奔騰,氣勢恢宏,花竿合著鼓點在陣中翻飛,陽剛與陰柔并濟,給人以強烈的視聽震撼……
漢鋼公司成立11周年那天,金色的陽光灑在綜合辦公樓前,我們有幸在這里邂逅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韓城行鼓表演。800多年來,這種起源于元代初期的軍鼓表演,不僅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激勵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黃河兒女奮發向前,更是演變為當地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腳步鏗鏘,乘上“一帶一路”的快車,從黃河岸邊走向世界舞臺。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關中漢子,因為家鄉距離韓城比較近,曾多次隨家人們一起觀看過地道的“韓城行鼓”。地處渭北高原的韓合兩地,自古以來就有著兩地文化交流互通互學的傳統。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最早的發源可追溯至元代,是從元朝軍隊的馬上打鼓演變而來,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打鼓時鼓手似騎馬又似醉酒的舞姿。“這就是咱關中人骨子里帶的精氣神。鑼一響、鼓一敲、嗓子一亮,煩惱都拋在腦后,渾身上下都是勁兒。”韓城鼓王程好學老師傅如是說。“醉鼓”才是行鼓表演的最佳境界,因為在韓城人眼里,哪怕天下鑼鼓表演成千上萬,也沒有哪種鑼鼓能敲出韓城行鼓獨有的鼓韻。
韓城行鼓在歷史上還是祭神的鼓樂,因此,鼓手們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黃馬褂。平日受苦受難的莊稼人,只有在敲起鑼鼓時,頭頂坡式戰盔,身披黃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藝人的說法,一敲鑼鼓就像換了一個人:跛子不跛,聾子不聾,風濕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謂神靈附體,人神合一,“神”氣十足。
韓城行鼓的鼓譜有20余種,在韓城市文化館編寫的《韓城市民間音樂資料匯編》一書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譜有《老虎磨牙》《釘圪巴》《肚里痛》《上坡》《走鑼鼓》《呆鑼子》《司鼓子》《摘豆角》等十多種,有表現氣勢的,也有表現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擊鼓邊鐵釘,發出酷似野獸餓急磨牙的聲響,模擬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則是鼓隊用以合擊與鼓、鐃分擊的手法,其風格粗獷、豪放,聲勢浩大、宏偉,登峰造極,體現出一種樸實、熱烈而強悍的黃河黃土雄風。
韓城行鼓在保留原有軍鼓樂藝術風格的同時,與時俱進,特別在表演的藝術效果上進行了深加工,增強了宏偉氣勢。在表演時,韓城行鼓總離不了“繞桿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增強視覺效果。身著艷服的姑娘,眼戴墨鏡,手執飾有彩綢花束和串串銀鈴的長繞桿,婀娜多姿,繞桿的陣營與鑼鼓隊的陣營相互呼應,陽剛與陰柔相濟,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行鼓之于韓城西原、薛村等這樣典型的中國農村來說,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讓群眾老有所樂、少有所學的文化符號。這些年,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和傳承韓城行鼓,做了許多保護和發掘工作。值得慶幸的是,與一些非遺技藝面臨失傳境況不同,韓城行鼓有著很好的傳承和發展。2008年,韓城行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從二三十人的小型表演,到四五百人的大型表演,從香港回歸慶祝活動,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從英國到俄羅斯再到丹麥,韓城人和他們的行鼓舞出了自己的風采,奏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旋律。有底蘊、有自信,有成熟的保護和傳承創新機制,韓城行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特色文化產業。在韓城市政府的倡導下,韓城市興起了一大批的專業演藝人員和演藝公司,正在探索韓城行鼓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帶動群眾投身文化產業,用黃河文化鋪就一條創新的增收之路。
現在,韓城行鼓也已經成為當地黃河文化的標志性符號。
韓城行鼓走進陜鋼集團漢鋼公司,標志著黃河文化在漢江之畔開始了傳承與流轉,也標志著陜鋼集團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承,更是陜鋼精神的延續與發展,更是踐行包容、創新、進取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
(企業管理部 李國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