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恰合時宜的祭祀,吊民罰罪的正義國家征伐,是為國者首當其沖的兩件大事。在強大國力蔽擁下的中華兒女,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主心骨,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攀緣而上。時刻牢記黨的使命,祀奉中國共產黨傳統(tǒng)美德,堅決廉潔從政,廉潔從事的基本信仰,成了這個包容時代的主題曲。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和國時刻緊密聯系,貫穿時代枷鎖,一個家族的興起并非必然。西漢名臣疏廣為太子少傅,精通《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在位清廉接物,遐邇稱頌。在位不過半年,被擢為太子太傅。他的兄弟之子疏受,謙恭有禮,文辭敏然,在即叔叔之后,很快也被拔為太子少傅。二人聲名顯貴,亞于當時諸多閥族。漢宣帝的太子年方十二,對儒家經典通融有無。疏廣對疏受說:“家門叔侄俱顯,名位已崇,我常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成名遂,當念退避之恩”。之后兩人便一起像皇帝辭呈,最終歸隱家鄉(xiāng),臨行時,朝廷為了褒獎二人,賜予重金。
回鄉(xiāng)后的疏廣,用皇帝賜金大擺筵席,延請鄉(xiāng)間農客宗族。子孫焦急百端,希望能借助村中長者之口,給子孫留資辦產。酒席間,長者借著酒興,便將其和盤托出。聞言之后的疏廣大為生氣。他說,我雖年老昏耄,豈不知這些道理,族中還有些田產,足夠子孫無憂。今留其余財,是教其守雍喪志,是害他們而不是護他們,君子保家著門,豈在這些瑣碎外物。之后終其一生,安枕晚年,福壽無倦。
恰在漢宣帝中興之世,強族霍氏就沒有疏廣這種好運氣。提起霍氏,史書總把他和殷商大臣伊尹并提,因為二人都曾輔助幼主,廢庸立賢。強人霍光對于家族治理頗為散漫,他死后,族人爭相競利,不顧國家法度,奢靡成風。終于在宣帝執(zhí)政前期,霍氏因為叛亂,被夷族誅滅,還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成語“曲突徙薪”,但為時已晚。
同是當時盛世,一族福澤綿長,一族渾然墜地,究其根本,不過前者有良好的家風,后者貪功嗜利,一味冒進,最終遺為笑柄??梢娂绎L素養(yǎng)何其重哉,品格浸染何其慎哉!一“風”之養(yǎng),必為家門福祚之由。
一家之風一旦化為一國之風,就能凸顯時代弊端,一些矯枉過正的潛在危害,更是要引起留意。如果說國家制度是強制性規(guī)整,那么家風就是軟實力潛移默化,是教化大眾、維護和諧公平的有力措施。
建安十三年,平定荊州后的曹操意氣風發(fā)。在官員選拔上,以清廉為選人目標。一時風行跟從,有的官員參加會議,經常帶上食物和水,還經常衣衫襤褸,以示清廉為政。和洽就對曹操說,清廉為官是好的,但清廉從政應該是以事實出發(fā),一些激詭的行為,只會影響廉潔為官的推行。
無獨有偶,在當下扶貧攻堅戰(zhàn)酣行的今天,我們應該注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和苗頭。一些偏遠山區(qū),不乏從在利用扶貧之便,進行項目引進,而實質性的扶貧帶動作用缺乏實質性起色;更有甚者,利用扶貧之便大肆宣傳渲染,變?yōu)閺恼Y源。加強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綜合復查方式來保護攻堅扶貧的勝利果實,變得迫在眉睫。
一風之家,必為一國之“廉”服務踐行,在習總書記帶領下,各民族不斷努力奮進,必將開啟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國風范。(計量檢驗中心 高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