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冬雪漫舞,寒風凜冽,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恰是迎來最團圓、喜慶、熱鬧的節日——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轉眼進入了臘月,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濃了起來,家家戶戶打掃除塵、購置新衣、置辦年貨,忙碌著也快樂著。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商店里新年大促銷的各種宣傳吆喝聲,讓這春節前的小日子更有年味了。
可有人說懷念以前的年味,現在生活好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小的時候家里不富裕,總盼著過年時候的一件新衣、滿兜的糖果,家里彌漫著油炸麻花、炸丸子的香甜,攢在門后的鞭炮煙花舍不得一下放完,兒時的快樂如今好似感受不到了。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錢袋子滿了,曾經那些只有過年才有的奢侈都已經不再遙遠,天天穿新衣,天天是新年,過年的意義是不是就沒有了?
我以為,今時今日中國年對中國人的意義不僅僅是那點燃鞭炮時歡愉、灶臺上的美食和得到新年禮物的歡喜,更多的是大雪皚皚在外,更多的是屋內一家團圓舉杯恭賀新春的溫暖,是全家老小忙活新年、掃塵貼福字時的熱鬧,也是打拼在外、再忙也要回家過年的煙火氣。
年的味道是屬于咱們中國人傳統的味道,是整個家族、整個民族凝聚人氣的歡騰時刻,是“一夜連雙歲”的辭舊迎新,是門前的春聯福字和一團團中國紅。趕一場熱鬧廟會,看舞獅、看花燈;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拱手道一句過年吉祥話,這是在傳統中國年里頭才有的喜慶樂啊。
年的味道是闔家團圓和滿堂和氣,過年一家人難得相聚,一句“回家過年”總能打動每個人心靈最柔軟的地方。老爹老媽拿出自己的絕活為餐桌添上道道美食,老人小孩一起包餃子,熱騰騰的水餃伴著零點鐘聲出鍋,餃子里吃出的銅錢兒寓意著這一年的順遂美好。
年的味道是兒女初一清晨為父母磕頭拜年的孝道,暫停這一年到頭的忙忙碌碌,溫上一壺米酒,就著果干蜜餞與父親母親談談人生和成長,為父母捏捏肩膀、做做家務,聽聽父母的嘮叨,是人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陪伴與守護。
人間至味是團圓,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保衛部 唐非葉)